热点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前沿 > 廉政时评
什么是权力?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09-03-17 浏览人数: 分享到:
什么是权力

  权力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内政治中。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的行为之上的能力。”这个观点代表对权力的最普通的看法。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在195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著名的权力定义:A对B的权力达到A迫使B做某事的程度,而反过来B却不能这样做,这就叫权力。由于A对B行使权力可以用强制性的压服的办法,也可以用感召性的引导的办法,所以就有了两种权力形式,前者称之为硬权力,后者称之为软权力。

  什么是硬权力

  硬权力是指运用军事、经济等有形的物质力量。在国际关系中运用硬权力,是指主导国依靠军事打击、经济制裁来使别国服从自己。

  什么是软权力

  软权力是指无形的文化等感召力。运用软权力,是指主导国通过本国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吸引别国自觉自愿地追随自己。我们今天所称的软权力,它的英文是Soft Power,这个词在国内也被译为软力量、软实力。在各种研究国际关系的文章中,称软权力的居多,也有很多文章称软力量。

  在当代国际关系领域,软权力所以受到关注与青睐,与时代的变迁有关。约瑟夫·奈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是“权力性质的变化”。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轴心是硬权力,强调军事机器、核威慑力等,冷战后随着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对抗的消失,出现了新的权力源泉:管理国际体系结构,共享人类文化价值,这就需要运用软权力。

  国际关系中软权力的维度

  所谓维度就是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它的维度可以分为制度性权力、认同性权力、同化性权力。

  制度性权力就是让其他国家自觉自愿而不是被迫地接受一国所倡导的制度安排和国际秩序。基辛格指出:“几乎是某种自然定律,每一个世纪似乎总是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知识与道德动力,企图根据其自身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的国家。”正是这样的大国,决定了国际制度的框架并主导了国际格局的走向。美国正是通过制定国际规则获得了制度性权力。美国不但在金融、贸易等具体领域创建国际制度,而且还倡议主导建立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通过这些国际组织表达美国的意志,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

  认同性权力是指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国家,通过使其他国家认同其主导国身份而具有的权力。通过在这些国家中获得领导地位,从而主导正式的联盟。而主导国家获得认同性权力的最重要条件是:第一,要有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的强大实力;第二,作为同盟的领导者,要给其他国家以利益,这种利益包括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从而引导它们自觉地追随自己。

  同化性权力是指主导国通过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引导对他国追随自己。作为软权力之一种的同化性权力,它虽与文化有关联,但是文化的特性使我们不太容易将文化统称为软权力,因为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甚至在很多时候同文明相混淆。权力意味着控制,是使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因此,权力只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文化只有在进入与他者关系之后,才可能带有权力的属性。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称为软权力,关键在于能否对其他国家的行为产生导向性。

  哪些文化可以称之为软权力呢?如果从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也即符合同化性权力的概念,应该在文化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力方面来考虑,即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其一,文化的传播能够对他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国民产生感召力。其二,文化的传播能够使他国愿意效仿。而这两个条件又与运用软权力国家的三个文化特色相关联:第一,拥有吸引人的文化和价值观。第二,具有适宜社会繁荣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政治制度。第三,具有强大的新闻传播能力,能够将本国的文化和体制特色转化为良好的国家形象。

  同化性权力的运用必须要借助一定工具,这种工具就是公众外交和强大的对外传播的媒体力量。美国政府将公众外交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数万人员和每年数亿美元的财政拨款。艾森豪威尔1953年8月1日成立美国新闻署,主要进行公众外交。美国公众外交的突出成果就是:“其他国家了解美国要胜过美国人了解其他国家,甚至要胜过美国人了解自己的国家。”

  如果说美国的公众外交反映的是美国政府在推介美国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作为,而美国传媒的全球影响力则反映了美国社会在推介美国形象和施展同化性权力方面的作为。美国是一个大众传媒的超级大国,美国传媒在世界上推介美国的国家形象、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影响全球舆论甚至干涉别国内政。

  此外,美国几乎吸引了全世界移民居世界第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出口国;在全球160万留学生中,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占28%;美国的出版物居世界首位;美国的音乐制品居世界第一位;美国的电子网址居世界第一;美国的物理、化学和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居世界首位;文学奖居世界第二位;在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居世界第一。中国要在世界上取得超强的影响力,就要力争在这些体现软实力的方面居于世界首位。

  对软权力的维度进行划分是必要的,但这不意味着三种软权力是相互分离和独立的。运用同化性权力易于形成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运用认同性权力易于结成同盟,在形成同盟的基础上便于建立国际制度,行使制度性权力。实际上,国家也都是综合地运用这三种软权力。无论是制度性权力、认同性权力还是同化性权力,都与国家的硬权力密不可分,拥有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往往拥有较强的软权力,有能力主导和控制制度安排,能够获得其他国家对其地位的认同,同时也更容易产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吸引力。三种软权力都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和累积,而是需要长期的维护和培育。

  后进国家运用软权力的目的和形式

  后进国家不像那些主导国家能够在制度性权力和认同性权力方面发挥影响力,即难以主导国际制度的建立,也难以通过认同主导建立国际同盟,主要还是通过运用同化性权力来感召世界,所以,对外宣传只能纳入同化性权力的范畴。特别是一些后进国家的城市,对外宣传主要还是发挥城市品牌推介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是吸引境外的资金、技术、游客。同时也配合国家的总体外宣,推介国家形象,增进境外民众对本国人民的好感。

  对外宣传的最终目的就是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专家对国家形象的定义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也有的定义为: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等等。

  强化对外传播的力量

  公众外宣需加强。公众外宣的概念来源于公众外交。“公众外交”是美国于1965年塔夫特大学弗莱彻法律学院设立埃德华·R·默罗公众外交中心时,由该学院院长埃德蒙·格里恩首次使用的。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美国默罗公众外交中心对公众外交重新作了更为详细的定义:“公众外交通过公众的态度影响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它是指传统外交之外的国际关系:政府在其他国家制造公众舆论;一个国家的私人团体或利益集团在与其他国家的私人团体或利益集团的往来;对外事务的报道及其影响;外交官与外国记者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交流等。”简言之,核心内容就是发挥民间的力量,开展多层次的民间对外交往。公众外交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将公众外交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数万人员和每年数亿美元(近年来为10亿美元左右)的财政拨款。

  长期负责中国对外宣传工作的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给“公众外交”所下的定义是: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以说明本国国情和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与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公众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民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国际政策。公众外宣就是动员广泛的民间力量开展对外宣传。

  对外传播的力量要强化。如果说通过外传播改变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看法可以称作软权力,那么强大的媒体力量则可以称为软实力。现在在国际舆论界,话语权基本上被美国的媒体所垄断,发展中国家受到他们舆论强权的侵害,他们可以通过其掌握的话语权造谣生事,甚至通过谣言打击肢解其他发展中国家。

  一个国家如果有好的政治体制、有感召力的文化,但是没有强大的传播力量,那就很难在国际上运用自己的软权力。所以,中国要运用国家和民间的力量,加大自己的媒体实力的建设,让国际社会清晰地听到中国的声音,进而在世界上展现自己良好的国家形象,更好地运用自己的同化性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