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前沿 > 廉政时评
宁取狂狷 不取乡愿
作者: 来源:区纪委(监委) 发表时间:2018-02-01 浏览人数: 分享到:

官官之交、选人择人,关乎政治生态,关乎事业兴衰,不可不慎。

纵观史书,发现从古至今,官官交往、选拔人才都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那就是宁取狂狷,不取乡愿。

《论语·子路》中有言:“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夫子的意思是,与人共事,能找到思想不左不右、言行不激不随的人,那是最理想的。但此类德才皆一流的人毕竟凤毛麟角。于是,就可取其次,宁可找偏狂一点、清高一点的人。狂狷之人,放在今天就是才能突出、性格倔强、敢于创新,但有时也喜欢标新立异甚至不太听话。但如果帮带有力、管教有方,也可干出一番事业来。

与狂狷相对,人们最厌恶的就是乡愿之人。何谓乡愿?孔子称为“德之贼”。孟子对此解释为:“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朱熹后来也曾注释:“谓谨愿之人也,乡里所谓愿人,谓之乡愿。”

乡愿之人,说白了就是老好人、伪善之人,喜与不洁同流合污,为了好处不惜阿谀逢迎、甘当“拍马者”。与此种人交往,短时间可能看不出来,长时间就会原形毕露。到头来,不是被其“捧杀”,就可能被其“棒杀”。

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讲过一个故事:“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乡愿之人,就类似这些宾客,为了攀援汲引,不惜自降身份,为他人“抬轿子”,一旦没有利益,就作鸟兽散。

乡愿之人,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伪善。看似道貌岸然,实则人前人后、台上台下不一样。

纪昀在《某公表里》一文中对乡愿之人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讽刺。有一官场之人,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有所馈赠。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遂逡巡携归。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寥寥数句,把这一乡愿之人的伪善面貌展示得淋漓尽致,让至今看到此文的人都觉得辛辣。

乡愿之人,今天仍然存在。在我们党内,这种人被称为“两面人”。从近年落马的“老虎”“苍蝇”看,乡愿之人不乏其例:甘肃省委原书记王三运喊起口号来响当当,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却不作为、不落实;南宁市委原书记余远辉落马前几个月,还在媒体上大谈“做忠诚清廉担当的好干部”……

现实中的乡愿之人,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把“信仰”挂在嘴边,私下却笃信风水、迷信“大师”;有的张口“廉洁”、闭口“自律”,私下却疯狂敛财;有的对上级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对下级和群众则冷漠无情、趾高气扬。此种人,与之交往,则破坏从政风气;给其担子,则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如不将其及时辨别出来、清除出去,“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正风肃纪反腐的持续高压,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随着各种监督的“探头”越来越多,乡愿之人若不悔改,即使“演技”再高、藏得再深,也终会露出马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