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前沿 > 廉政时评
公车改革进行时 谨防玩起“新花样”
作者: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表时间:2015-05-18 浏览人数: 分享到: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何剑文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4月28日,中央纪委对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车轮上的腐败”引人注目。

    根据中央纪委公布的数据,3月份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931件,其中违规配置使用公务用车问题占到三分之一。从一季度整体情况看,违规配置使用公务用车问题数达1761起,因“车轮上的腐败”被处理的人数达2100人,其中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有943人,均为各类型中最多。

    梳理各地通报的典型案例,记者发现明目张胆公车私用的行为仍然存在,但也有不少“车轮上的腐败”披上了“隐身衣”,玩起了“新花样”。在全面推行公车改革的背景下,“车轮上的腐败”有何新的表现形式?各地整治又有哪些好点子?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连线。

    1 瞒天过海,移花接木

    “车轮上的腐败”有了“新花样”

    贵州省余庆县关兴镇原镇长田茂国,违规购买公务用车,并挂靠在该镇沙堆村村委会入户登记,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师卫生监督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张振新擅自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

    打开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监督曝光专区,几乎各省区市通报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中都有违规配置使用公车的例子。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公布的4月20日至26日查处的111起典型案例中,涉及违规配置使用公务用车的就有22起。

    总结之前通报的案例,浙江省仙居县纪委的朱丹萍认为“车轮上的腐败”有以下“经典类型”:“一是违规配车,包括超职级配备公车和超标准配备公车;二是公车私用,部分公车成为领导干部的‘专车’,接送亲属上下班、孩子上下学,甚至出去旅游;三是公车违章,部分地方对公车违章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取消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适当选择社会化方式,适度发放公务用车补贴。意见明确,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公车改革,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对违规配置使用公车的查处曝光力度,现在明目张胆公车私用的明显少了,但仍有人不死心,希望通过“瞒天过海”“移花接木”等方式为违规配置使用公务用车披上“隐身衣”,变着法子享受公车特权。

    ■“车轮上的腐败”有何“新花样”

    偷梁换柱型。明知公车私用违规,想着办法将公车身份“洗白”,甚至通过和私人交换用车来躲避检查。今年春节期间,福建省顺昌县高阳林业站站长林应钦,将林业站公车与朋友私家车交换使用,驾驶朋友私家车回老家过年。他交代朋友:“站里的车子就停在林业站车库里,在本乡的范围内你可以开,但不要开到外地去。”经群众举报查实后,林应钦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福建顺昌张晓华)

    瞒天过海型。在某些推行公车货币化改革的地方,车改后车补以现金方式按级别补到个人。但是存在部分领导干部“两头占”情况,车照坐,钱照拿。前不久在广州市举办的有广东省多个城市参与的工作座谈会上,有记者发现,去年已启动货币化公车改革的深圳市,10名与会干部带了8名司机,而这10名干部中有7人已按规定每月领取了车补。(山东宁阳毛伟)

    移花接木型。没有了专用的“公车”,一些基层单位和个人打起了“借车”的主意。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刘春雷违规向县公安局“借用”车辆作为办公用车,“借用期间”该车费用由县人大支出,其配偶王某还“借用”县七一煤矿车辆作为私家车使用。刘春雷被给予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并被免去县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重庆涪陵张振)

    暗度陈仓型。“裸奔”上路的公车少了,但并不意味着“公车消费”就下降了,有些地方“车轮不转”,通过报销维修、加油费用等手段都能享受到“公车福利”。有的虚报维修项目,实际花费几百元的小维修,报销时写成几千元;有的开着私车加着公油,甚至拿别人的加油发票报销。南方电网所属调峰调频发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副主任郑清顺、陈满就因为私用公车油卡,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广东开平邱镇尧)

    2 严肃纪律,阳光用车

    釜底抽薪需监督惩处同发力

    随着公车改革的推进和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力度的加大,“公车福利”越来越缩水已成事实。但作为“四风”顽疾之一,“车轮上的腐败”问题由来已久,树倒根存。整治“车轮上的腐败”,在继续推进公车改革完善配套制度的同时,还需要监督惩处同发力。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党员干部纪律和规矩观念不强。”江西省乐平县的吕朝阳认为,违规配置使用公务用车等“四风”现象仍不时发生,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党员干部纪律和规矩观念薄弱,认为公车私用与贪污受贿比起来不过是小事一桩,不必抓那么紧、管那么严。“对于这种心理,就得靠监督,靠严查,靠‘零容忍’,把纪律和规矩挺起来严起来。”

    山东省临邑县的宁艳青对此表示认同。她同时认为,针对目前“车轮上的腐败”越来越隐蔽的情况,一方面要完善公车管理制度,通过喷涂标识、安装GPS定位系统等方式,让公车不再“裸奔”,另一方面要畅通举报渠道,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通过运用“四风”问题随手拍等方式快速发现违纪行为。

    “‘车轮上的腐败’问题确实是个硬骨头,对于查处问题数目较大的现象要辩证看待。一方面说明变着花样享受‘公车福利’的现象确实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级党委纪委对相关问题已经加以重视。”贵州省毕节市的吴伟表示,现在中央整治的决心和力度那么大,违纪行为就算披上再多的“隐身衣”,也一定会被揪出来,随着公车改革的全面推开,“车轮上的腐败”生存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小。

    ■整治“车轮上的腐败”有何“好点子”

    畅通渠道,发动群众。发现身边的“四风”问题,用手机拍下来,传到指定的客户端上,就能迅速得到回应。 2014年10月,有河北省秦皇岛市民发现一辆写有“法院”字样的桑塔纳警车在酒店门口接送人员,他随即拍下照片并上传至“掌上秦皇岛”客户端“四风问题人人拍”板块。不久“人人拍”公示了调查结果:公车私用者为海港区法院海阳法庭庭长王泽文,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河北秦皇岛娄一雪)

    喷涂标识,技术定位。通过科技手段,让公车无法“裸奔”。公车改革后,浙江省杭州市龙湾区将保留下来的近300辆公务车统一喷涂“公车”标识并安装GPS定位系统。工作人员通过监管系统可随时查看每辆公务车的运行状态和实时位置,还能显示出车辆的实时速度、实时油量,及行驶轨迹等相关信息。(浙江龙湾郑俞)

    严查严处,形成震慑。整治“四风”顽疾,不仅要高举板子,而且要重重落下,才能取得震慑警示的效果。湖北省公安县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友文公车私用导致车祸,并将车辆维修费用3000元在单位核销。经公安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予其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报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其现任职务。高友文也成为该县首位因公车私用被免职的党员干部。(湖北公安张贻湘)

    单车台账,定点监控。针对单车实行定点监控,防止“油耗子”等行为。四川省达州市建立公务车辆单车台账制度,按月登记行驶里程,单独核算车辆燃油费、路桥通行费、维修费等运行维护经费。每年1月10日和7月10日前将本单位公务车辆单车半年运行维护经费结算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以备及时查看。(四川达州李卫东)